台灣咖啡介紹
Ltop

intro

titleH01

  早在十八世紀1884年,鴉片戰爭戰敗後,英國商人「德記洋行」,來到台灣經商,發現台灣的環境和南洋及中南美洲相近,認為適合種植咖啡,便在1884年從馬尼拉引進許多株咖啡「阿拉比卡」種苗但種植失敗,隔年英國茶商又進口咖啡種籽,但卻因一場大火而焚毀,之後不斷的重新栽培種植。

titleH02

於十九世紀甲午戰爭之後,日本殖民台灣時期,極力推廣種植經濟價值高的咖啡豆,在1941年台灣咖啡產量豐富、品質風味佳,因台灣多山處於亞熱帶氣候,其緯度與盛產咖啡豆的牙買加一樣且又四面環海加上山區地形雨與水氣豐沛,在海拔六百~九百公尺土質鬆軟屬沙質土壤,排水良好加上山區霧水氣處多且日照短約每日四到五小時,由於日夜溫差甚大,因此能夠種出高品質的咖啡豆,造就非常適合咖啡之生長,烘焙後之咖啡豆,比進口還香醇,進口的咖啡略有苦澀的味道,而台灣咖啡豆,不放糖喝起來卻有甘醇的美味道,香濃回甘、韻味十足,最適喝純咖啡即所謂黑咖啡(Black)是最健康喝法。 。


採收 咖啡樹是三年至四年生的作物,每年國曆的二、三月是它的花期,它開的花是白色小花,開花後二天至一週的時間內花就完全凋謝了,咖啡花謝了之後會結出綠色的果實,一直到了約農曆中秋過後咖啡豆由綠轉紅時就可開始採收, 較高海拔採收較晚,在國外咖啡農園的咖啡豆都是用機器採收,但是台灣山地區咖啡豆都是以人工採收。

台灣咖啡豆目前分佈在花蓮的瑞穗、台中的蕙蓀,古坑地區,嘉義的阿pic里山,台南的東山、屏東北大武山和山地門德文瑪嘉等地都有栽種。台灣咖啡豆阿拉比卡生長條件:咖啡樹本身對熱度及溼度非常敏感,所以種植環境至少要高於海平面900公尺的高地氣候,高度越高,所烘焙出來的此品種所含的咖啡因較少(1.1 -1.7%) 咖啡豆品質越好。

 

 

LsideEnd